
阿典看世界——哈萨克斯坦人眼中的中国哈萨克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典看世界”
中哈指的是中国的哈萨克族移民到哈萨克斯坦的这个群体。
今天我采访了一位在中国留学,土生土长的哈国人小萨(非中国的哈萨克族移民),聊聊他眼中的中哈。没想到在哈国人小萨眼里,“中哈”就是中国人(指汉族),他们的思维模式,饮食习惯,语言各方面都和哈萨克斯坦本地人不一样!
(1)中哈适应了中国政府的高效率办事
小萨说,这些中国移民过来的哈萨克族,来到这里以后,总是抱怨在这里办什么事情都要给钱。在中国行政办事高效,勤俭,在哈国什么事情都要找关系,中哈经常抱怨这点。
中哈已经适应了中国高效廉洁的行政办事能力,来到哈国非常不适应。(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全球8成的国家办事效率不如中国,不仅是腐败问题,还有各种扯皮,拖延,程序繁琐,修一路要10年。)
小萨说,中哈太能吃苦了,和中国人一样,在他们哈国本地人眼中,中哈思维就是和中国人(他指汉族)一样的。哈国本地人早早下班,什么事情都要拖着明天做,可是中哈每天上班和中国人一样勤奋,定时完成工作,很能吃苦,都是学习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中哈和哈国人非常不一样,和中国人一样喜欢请客,但是在哈国,基本上都是AA的(编者:可能是受俄罗斯人影响)。今天采访的小萨,对“中国哈萨克族”的印象是非常正面的,但是在哈国并不算主流,哈国很多本地人对中哈的态度不太一样(编者:大多数中国到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人都是牧民,文化程度不高,在哈萨克斯坦属于社会底层,与本文在中资公司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哈完全不同,所以要特别注意小萨对中哈的正面观点只是极少数情况。)。
(2)哈萨克斯坦精英移民欧美
在哈国,我见到好几个哈国在华留学生小贝是其中之一,小贝16岁到中国中国北方上大学,后来在中国待了四五年,接着回到了哈国。他说,哈国人基本上有钱人都想移民,最想移民的是美国、欧洲,也有人去土耳其、俄罗斯。
我说,那么你想待在哈国,还是离开?他说,他想去欧美,哈国基本上政府机关、国营单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作为平凡人没有机会。如今在中企待遇还挺不错,但是由于疫情影响,现在业务也下降得厉害。
他说,其实他也受到中国人的影响,做事效率变得比当地人快,比较卷,所以他的工资比本国普通人高不少,但是工资最高的是中哈。
(3)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哈萨克族移民
小S是出生于阿勒泰的小伙,在国内的时候,父母都是单位的,家境算是挺不错的,在市内有两套房子。但是在很多这辈小S周围的年轻人中,有一种思潮,就是在中国上完大学,“回归”哈国去建设他的“祖国”,这里指的小S认为的祖国,也就是哈萨克斯坦。
小S是民考汉,(民考汉指的就是在新疆少民上的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学校),高考因为少民身份,加了几十分,考上了一个北京高校,并且申请了奖学金等各种优惠条件,并且读了研究生。小S毕业以后,迅速“回归”哈国,申请了在哈国的移民。而哈国对海外哈族的移民也是很欢迎的,所以小S迅速拿到了哈国的身份。
并且,他在哈国的一个学校,获得了一份工作,目前工资在5000人民币左右。小S对目前的现状其实是不满意的,因为按照他的资质,在中国大城市谋得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是很容易的。现在我们的角度,对于我们也是一种损失,通过二十多年时间,耗费国家教育资源培养了一个人才,一毕业就成为别人的嫁衣。
后来我得知,这样的中哈移民数量很庞大,在国内获得了很好的教育,但是毕业之后马上去建设别国。
华人小王又给我插播另一则故事,还有中哈朋友,先带着孩子移民哈国,大概等孩子大一些,就送回国读书,接着,就可以以哈国留学生的身份报考国内最顶级的学府。
(4) 哈萨克斯坦的腐败
小王对哈国最大的吐槽,就是在政府部门办任何事情,都要钱,钱钱钱!以至于从中国移民到哈国的“中哈”,都对哈国的腐化程度怨声载道。我问小王,能举一个例子?
小王说,就不用例子,任何事情,没有不要钱的。
“比如说,我去政府机构盖一个章,进入办公室,本来这个章找关系(他的本地朋友),几分钟就盖了。
但是,我一个人去,办事的人一边跟旁边的人聊天,一边看手机打电话,磨蹭了一个小时。”“我当时有些着急了,就催促了一下。接着她马上翻脸,把单子递给我说,今天电脑有问题,你明天再来吧。”
总之,这种场景就是哈国政府办事的最常见状态。
还有个中国哈萨克族姑娘叫小丽,小丽在国内的时候,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大学在国内某语言大学学习的俄语,毕业后移民到哈国。
其实,中国的哈萨克族移民在哈国政府里找工作几乎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哈国是一个高度腐败的国家,任何衙内的岗位都是有“预定”的,小丽曾经想过在政府里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前年,小丽在阿拉木图的一所高校找到了一个老师的工作,一个月工资5000多人民币。
大概一年后,小丽被迫离职了,因为他们学校里的一个教授的亲戚,需要代替小丽的这个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
教授说,你若想要这份岗位也可以,但是一年要给这个教授1000美金。小丽最后选择离开了这个岗位。
小王当时问她,其实1000美金一年还行啊,相当于供10%给这个教授,但是这个工作是稳定的。
小丽说,我不是付不起这个钱,而是输不了这口气,对于我来说老师是一个很干净的职业,我不想掺杂这种肮脏的成分在里面。
小丽移民到哈国之后,面对很多腐败的现状,远远没有中国社会那么透明,到处充满潜规则。小王问她后悔不后悔移民过来,小丽默不作声。
(5) 哈萨克斯坦的韩流
哈国应该是我目前看到受韩国流行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从到阿拉木图第一天,不,应该从转机摆渡车开始,看到哈国年轻人的装扮,就意识到这个国家年轻人受韩流影响多么深。
到了阿拉木图以后,看到街头的年轻人,打扮几乎就是韩团的样子,中分头发,着装也是韩式的,加上哈国人中有大量通古斯面孔(北亚脸),你还以为置身于韩国。
今天我采访了一位哈国本地女孩,她给我介绍了韩流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几乎没有人能抗拒韩流的影响。
甚至有五十多岁的中年大妈也喜欢上了韩国男子团体。从而延伸出韩国周边产业,饮食文化,流行服装……年轻人对韩国的好感度极强,甚至超过对欧美的好感度。
如今大量的哈国本国流行音乐模仿韩团,这种现象正在很多国家出现。
(6) 阿拉木图的东正教堂
哈萨克族是俄罗斯化最深的几个苏联少数民族。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夫人纳扎尔巴耶娃就是信仰东正教的哈萨克族。
这是阿拉木图最重要的地标,因为在1911年阿拉木图出现了大地震,这座教堂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摧毁的建筑。更神奇的是这座教堂全木制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
1903年9月新座教堂开始建造,1906年建成,迎接第一批访客,1911年1月3日,8.4级阿拉木图大地震,震中烈度:Ⅹ-Ⅺ级,震源深度:25千米。极震区成一断裂带,长200千米,形成大规模的裂缝和山体崩塌。崩塌的岩土堆高达640米。在伊塞克湖岸出现断裂及逆掩断层。地裂缝长达2~3千米,垂直位移达6.5~8.5米。地震有感半径长达1000千米。建筑物、房屋破坏甚多。
在哈萨克斯坦这么多天,大家如果要问我俄罗斯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地位如何,我的感受是,俄罗斯族在阿拉木图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而且很多哈族之间相互讲的就是俄语,而非哈语,甚至我前不久采访的哈国留学生,他所在的公司里就有十多个哈族完全不会哈语,只讲俄语。
我经过对当地华人和哈族的采访,大概了解到俄族在哈国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哈族对俄族有一种来自于基因里的恐惧。包括警察只对华人面孔更“感兴趣”(各种理由要钱),却不敢惹俄族,因为俄族的性格是非常彪悍的,还有就是俄罗斯在哈国的影响力犹存。而华人普遍来说是息事宁人的作风。
在广场上可以看到很多俄族,在哈国的俄族我感觉是来自俄罗斯特定几个州的,我看到的几乎都是金发蓝眼的。我在俄罗斯简单的反而更多是灰瞳孔,特别是俄罗斯南部地区。
(7) 国家博物馆几乎没啥文字
哈国的博物馆,是我见过文字最少的博物馆,走入该国介绍该国历史的一层楼,里面几乎都没啥文字,主要是一些帐篷、衣服、马鞍的展示。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哈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使用文字,所以导致了大部分信息没办法直接用文字记载下来。
而很多哈国的历史情况,都是通过代代口耳相传、周围国家对哈国零星的文字描述、一些遗留物品进行的推测……
这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没有史实记载的情况下,反而发挥了一些哈国人的“想象空间”,毕竟没有文字记录,你也不能证明我编的是错的。其实,这是整个突厥语系国家的通病。
土耳其尤为突出,土耳其的历史课本就是一部神话史,他们把他们所有的敌人的历史都变成自己的历史。没有文字,这导致了我见过的不少土耳其人对自己的历史过分狂妄自大,甚至认为长城因他们而修建,中国是他们的对手(他们压根是一堆希腊人)。但是现代人类分子这个新技术,或许会让整个突厥语系国家的史观产生撼动。
在我的概念中,所谓突厥语系国家,就是一些其他民族被突厥语系顶层阶层统治后,语言被突厥语系同化后的混合族群。类似于美国黑人,他们语言上被盎格鲁萨克逊人同化,但是他们还是黑人。
(8) 俄罗斯族在哈萨克斯坦的逐渐消亡
在哈国国家博物馆第三层,在墙上我看到一个硕大的地图,上面展示了哈国的民族比例,地图虽然不一定是今年的,但是我们可以大概地看到哈国境内的民族比例分布不同。北部在哈国北部的四州,俄族比例是全哈最高的,包括中哈俄三国交界的这个州,还有阿拉木图的俄族比例都很高(超过30%)。此外,哈萨克斯坦的中部和西部几乎都是哈族的天下了。
上图中的圆圈是各民族人口比例图,深色是哈萨克族,黄色是俄罗斯族。可以看出很多州俄罗斯人都是超过三分之一。清朝如果没有割让土地,能够保持对外西北的控制,上图最右边的那3个圈里现在就只有两个民族:汉族、蒙古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解体时期,哈国的俄族和哈族比例几乎持平(4成比4成),但是在哈国持续不断执行人口政策的努力下(招回全球哈萨克族,来源于俄罗斯、中国、外蒙、中亚其他国家……)加上哈族的生育率比较高,俄族不断地回迁俄罗斯……如今的俄族比例下降到2成,哈族比例接近了8成,哈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主体民族。这一点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境遇高度相似,1960年代的时候,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民族,人口超过4成,现在也是下降到2成左右,而且还是高度老龄化。
我还看到一个新闻,哈国从今年开始,一年级小学生不再学习俄语,而是学习他们的主体民族语言哈语。并且哈国在尝试一系列的去俄化,比如把哈语的文字从俄化的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化的拉丁字母。
如今的“回归者”不再安置到哈族集中,气候温暖的省份,而是迁往北方四州,去拉升哈族比例。从语言上、文化上进行去俄化。但是经济和政治上,哈国依旧是强行绑定于俄罗斯,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比如哈国的货币直接和卢布绑定,卢布一贬值,坚戈也应声下跌。
和鼓励中国人都说汉语不同,鼓励哈萨克斯坦人放弃俄语,学习哈语,是一个“逆全球化”的行为。就像台湾民进党鼓励学生课堂学习“闽南话”,减少学习“北京官话”的比例。让台湾年轻人闽南话说不利索,反而造成普通话越说越烂。
而哈语作为一个总人口仅1000来万的语言,在医学上、文献上、学术上几乎是空白的,这造成了哈国年轻人的思维越来越封闭,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窄。
在全球化的今天,选择小语种如同让自己走进死胡同,没啥出路。
以上就是关于【阿典看世界——哈萨克斯坦人眼中的中国哈萨克族】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zsclv.com/zsclv/9015.html发布于 2025-04-30 13:14:0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