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驾”值创新这块,还得看宝马的

访客 2025-05-05 11:14:33 3593
“驾”值创新这块,还得看宝马的摘要: 文 | 佘宗明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同质化?”去年3月,某汽车媒体抛出了这么个问题。这不是没来由的感喟。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参数、外观设计、智能座舱、动力电池、底盘配置、智驾方...

“驾”值创新这块,还得看宝马的

文 | 佘宗明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同质化?”去年3月,某汽车媒体抛出了这么个问题。

这不是没来由的感喟。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参数、外观设计、智能座舱、动力电池、底盘配置、智驾方案等方面都存在同质化现象。

你认或不认,现实就摆在那:在当下,车圈“抄作业”现象太普遍——隐藏式门把手、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设计火,抄;轿跑风格车身、溜背式车尾、悬浮式车顶火,抄;车机系统界面,高度相似;核心配置,如出一辙……以至于有人调侃,车圈流行“连连看”游戏。

盲目跟风太多,鲜明价值主张太少。正因如此,当宝马两款新世代概念车亮相2025年上海车展时,不少业内人士都赞许有加:“驾”值创新上,还得是宝马——宝马新世代那颇具特色的风格,跟“我就是我,是人群中不一样的烟火”的BGM很配。

这其中,被车评人Cue得最多的,当数BMW首创全景iDrive,特别是行业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跟几成新能源汽车标准配置的中控大屏比,它更自然也更安全。

本质上,这是宝马对“驾”值创新的独特阐释:“驾”值创新,落点依旧是提升驾控乐趣(简称“驾趣”)。

以驾趣为导向,指向很清晰:人的感受比堆料的多少重要。正是这样的导向,将宝马的“智能观”“安全观”跟很多车企区别开来。

 

01

 

有心者会发现,这次上海车展上,宝马展台有些独具一格:它看上去就像是个“巨幕影院”版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在上面,参观者可沉浸式感受BMW首创全景iDrive与新世代操作系统X带来的特别人机交互界面。

如果说展台设计也是某种语言,那其表达的要义就在于那两个字:驾趣。

早在燃油车时代,宝马就以操控性能著称,成了驾趣的代名词。

驾趣对应的是驾驶体验。都知道,随着汽车进入电动时代,大马力已不再遥不可及,性能阈值也持续突破,“冰箱彩电大沙发”和会加热按摩的座椅已成标配。

但在宝马看来,真正的驾趣并非简单的电机强劲输出或座椅推背感,而是加速、转向、底盘、制动与驾驶者之间直觉协作带来的“人车合一”体验。

宝马将其拆解为了两点:“悦驾”(BOOST),车要开得快,跑得久,刹得稳,真正实现车与人沟通如一;“悦享”(EASE),让信息传递“零层级”,驾驶专注“零打扰”,驾乘体验“零压力”。

无论是燃油车时代还是新能源汽车时代,宝马都很重视精准的后轮驱动、独特的转向调校带来的出色操纵感。

在今天,提升驾趣之路在何方?循着“无智能不未来”的方向看去,答案已若隐若现:智能化。

宝马也早早意识到了这点,在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出“智能加持”“油电同趣”的丰富产品阵容,着力用智能化重塑驾趣。

由于秉持驾趣导向,宝马对智能的认知有别于许多车企。

近年来,受“软件定义汽车”“汽车是另一个手机”等观念影响,有些车企把车机做成手机,把智能设备生硬地置于车内,言必称“颠覆”“再造”,似乎车已不车,只是个IoT终端。

但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却说:“我们不生产车轮上的智能设备,我们将智能真正地融入汽车!”

宝马没有兜售“汽车Bot(机器人)”的概念,而是让汽车先回归汽车,以驾驶者为中心去塑造智能逻辑。它强调的是驾驶体验,而非技术堆叠。

 

02

 

此次宝马首次以完整合体形式公开亮相的“新世代”技术集群,之所以被宝马视作“宝马创新的集大成之作”、寄予“宝马转型的里程碑式产品”厚望,就在于它对驾驶体验的革新。

“新世代”三个字,本就带有面向未来的意味。新世代的未来感,首先就体现在驾趣上。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发布会上就说:“如今,我们正将智能纯粹驾趣提升至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宝马集团的创新成果就是新世代,以宝马独特之道,创智能未来出行。人工智能赋能、驾驶动态、动力总成、电池技术、操作理念、数字化和生产——新世代在每一个维度上都代表着全新一代产品。”

最典型的注脚就是,在智能座舱方面,宝马并未采取其他车企“屏幕堆屏幕”的常规操作,而是以视平线全景显示重新定义人车交互。

这块横跨整个仪表台的玻璃屏幕,将虚拟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用户无需在复杂菜单中反复操作,通过手势或语音即可完成指令。

别小看二者的区别:得看到,现在但凡是款新车,都爱炫自己的智能座舱,特点都是将大量信息置于中控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次信息获取和交互操作,都会发生视线转移,这会让司机分心,带来安全隐患。

BMW首创全景iDrive则坚持以驾驶员为本位,用超1米的超宽视域视平线全景显示投影、全新3D抬头显示、竖向双辐超感智控方向盘及“自由剪裁”式设计的行业首创新世代向心中控四项行业独有的创新交互界面,替代了中控台“按键森林”式设计。

通过“视觉锥”分层信息排布,驾驶员视线无需离开路面,即可获取关键数据。

最小化视线转移、最大限度方便“盲操”,便是宝马对人机交互的注解:它不该是用智能设备干扰司机驾驶,而应是让屏幕、语音、按键、信息显示配合得恰到好处,让智能辅助成为驾驶本能的延伸。

重点从参数堆砌转向体验升维,本质上是将“人的感受”作为智能升级的着眼点。

 

03

 

这倒不是说宝马新世代的技术参数是弱项,而是说它提高参数不是为了堆参数,是为了提升驾趣。

基于全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充电10分钟可补能300公里,第六代eDrive电驱系统效率提升30%……足以让其在技术参数上傲视群雄。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BMW驾控超级大脑和全新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首次实现了动力传动与驾驶动态的深度融合,以不到1毫秒的精准响应,展现真正人车合一。驾驶员轻踩油门的瞬间,系统已同步完成扭矩分配、悬挂调校等复杂决策,甚至非紧急状况下,新系统可实现145公里/小时以下,98%的日常制动场景无需机械制动参与。

可以掌控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上18000牛米轮边扭矩、最高3g横向加速度与极限陡坡应对能力……还有什么比控得准、跑得快、刹得稳更能打动驾控爱好者心弦呢?

驾驶体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齐普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安全第一”,而宝马打造的驾驶模拟中心与严苛测试体系也在托起其“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承诺。

宝马不急着追求高阶智驾全覆盖或标榜“全程无干预”,而是聚焦于“人机共驾”的体验优化,跟某些新势力急着抢跑L3级自动驾驶的做法对比鲜明。齐普策的说法是,“我们追求的不只是炫酷的技术,而是提供让客户会用、敢用、能用的技术。”

高翔也说到:“中国合作伙伴常疑惑为何我们在技术集成时推进速度较‘慢’,这源于宝马对安全底线的坚持。我们不是慢,而是花大量时间进行技术验证和极限测试。任何可能分散驾驶员注意力或影响车内安全的设计,我们都会反复验证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欲速则不达,安全才智驾”的观念,在前段时间官方为狂奔的智驾宣传按下“急停键”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务实。

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曾说过:在自动驾驶方面,我们不能满足于99%的安全性,必须追求99.99%的精准。安全性达到98%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越往后越困难……最后的部分难度最大、耗时最久。在“99.99%”到来前,车企们永远需要保持必要的审慎。

 

04

 

“驾”值创新重在驾趣提升,那何以实现这类“驾”值创新?

宝马给出的答案是:打出“全栈自研技术矩阵+深度本土化战略”的组合拳,在善于创新的地方去做创新。

新世代车型搭载的三大突破性创新技术——宝马独创BMW驾控超级大脑、BMW首创全景iDrive、革命性大圆柱电池,让智能驾驶乐趣再次革新。新世代不仅是一款车,更标志着宝马在设计、技术、理念三维度的全面跃迁。

此次上海车展中,齐普策就多次提到中国,强调“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中国市场在宝马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彰显,并在新世代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中国专属车型”“中国速度创新”“中国生态融合”几大关键词,也将“重视中国市场”写在了脸上。

宝马特别突出中国,还将专门推出首款中国专属新世代车型,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巨大,中国创新生态繁盛。

作为汽车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也是智能化技术最集中的孵化地、数字化应用最活跃的创新试验田。用齐普策的话说,“能在中国出色就能在全世界出彩”。

因而,跟之前跨国车企本土化止于配置调整或功能适配不同,宝马是在新世代研发之初便大量集成中国方案,从研发到生产全链条都寄托于中国创新生态——主导新世代车型开发的是宝马中国团队,电池技术与智驾算法团队也在中国。

可以说,宝马不是在表层融入中国元素,而是在底层代码里刻入中国创新基因。

接入DeepSeek,与阿里共建AI智能体,跟华为打通鸿蒙生态,和宁德时代深化电池合作,与字节跳动共同探索AI赋能营销……看得出来,在中国已成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当下,宝马很善于借势。这是其“携手本土先锋企业,快速将突破性技术落地”的内涵所在。

到头来,无论是两大中国专属AI智能体“用车专家”与“出行伴侣”,更合乎国人驾车习惯、驾控需求,还是从车载导航到语音交互均进行了本土化精准调教,UI界面融入了“二十四节气”动态主题,抑或是定制版高德地图可实现3D实景导航,都很切近中国用户生活场景,为驾趣做了加法。

 

05

 

在很多车企沉迷于堆料炫技的当下,宝马将提升驾趣作为“驾”值创新的出发点,无疑颇具启发性。

齐普策说,新世代是宝马面向未来写的一本新书,为大家呈现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负责任的未来豪华出行。

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负责任,都离不开一个“人”字。

评判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价值有很多条标准,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更好地服务于人。

汽车也是如此:技术升级的落脚点不该是代码迭代、算法优化本身,而应是体验改善、关怀强化——公众想要的汽车,不是冰冷的钢铁匣子,而是善解“人”意有温度的出行伙伴。

某种程度上,“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参数。

以上就是关于【“驾”值创新这块,还得看宝马的】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zsclv.com/zsclv/9457.html发布于 2025-05-05 11:14:3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