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易混淆的票据概念:银行汇票不是银票、商业汇票不只商票

访客 2025-08-31 13:00:03 957
易混淆的票据概念:银行汇票不是银票、商业汇票不只商票摘要: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灯具商陈老板刚与广东供应商完成季度结算。对方交付的三张票据,赫然陈列桌面:一张可随时兑付的银行汇票用于支付加急订单,两张三个月期的商业汇票覆盖常规货款。其中,银票...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灯具商陈老板刚与广东供应商完成季度结算。对方交付的三张票据,赫然陈列桌面:一张可随时兑付的银行汇票用于支付加急订单,两张三个月期的商业汇票覆盖常规货款。其中,银票来自某新合作工厂,商票则由知名家电企业出具。这种组合式支付已成商贸常态。不过,按市场上口头普遍叫法所称的“银票”和“商票”,它们的金融学名应该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易混淆的票据概念:银行汇票不是银票、商业汇票不只商票

我国支付体系及票据

票据是我国支付体系中“非现金支付业务”的一种,和“银行卡”、“电子支付”以及“贷记转账等其他结算业务”并列。这个“贷记转账等其他结算业务”实际包括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以及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

央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以上几种主要支付手段占全社会支付总额的比例如下:贷记转账等其他结算业务的金额4357.12万亿元,占比80.05%;电子支付金额3426.99万亿元,占比62.96%;银行卡交易金额992.53万亿元,占比18.24%;票据金额93.64万亿元,占比1.7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支付手段之间存在业务交叉,因此直接相加的总占比会超过100%。

可以看出,我国全社会的支付里面,超八成通过贷记转账完成(其实就是银行间的划账)、六成通过电子支付实现(就是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而票据在整个支付体系里面虽然占比很小,仅占全部支付体系支付金额的2%不到。但是,支付金额近百万亿元的票据仍是企业间的一项重要支付手段。

票据体系及汇票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我国使用的票据包括支票、汇票和本票,其中汇票又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两种,这几种票据的使用度有较大区别。

2024年我国票据业务总体情况如下。

支票业务:业务笔数约占票据业务总笔数的56%;金额约占票据业务总金额的60%。

商业汇票业务:业务笔数约占票据业务总笔数的44%;金额约占票据业务总金额的40%。

银行汇票业务:业务笔数占票据业务总笔数的0.11%;金额占票据业务总金额的0.10%。

银行本票业务:业务笔数占票据业务总笔数的0.12%;金额占票据业务总金额的0.19%。

总体来看,支票在票据业务中仍占据较大比例,但业务量呈下降趋势,而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此外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的业务量占比较小。

汇票体系及商业汇票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银行汇票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工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通性,广泛应用于异地结算等场景。如上所述,银行汇票的使用率现在仅占票据千分之一,较少使用。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包括但不限于纸质或电子形式的银行承兑汇票、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管理办法规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

为什么说:银行汇票不是银票、商业汇票不只商票

在商业实践中,由于名称类似、不规范简称及各地区间用语不同等,票据的名称及概念多有混淆,甚至成为业务风险点。不少非专业人员有时误将“商票”等同于“商业汇票”,却不知“商业汇票”包含“银票(即银行承兑汇票)”与“商票(即商业承兑汇票)”两大子类。所以说,银票(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银行汇票不是银票;而商业汇票不只包含商票,还有银票。

因为名称容易造成混淆,有企业人员错把“银行汇票”当作“银票”接收,导致资金周转受阻。而且,如果错把商票当成银票,那麻烦会更大,如某制造业企业曾因此损失惨重——其财务人员将某房企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商票)误认为银行信用背书的银行承兑汇票(银票),待承兑企业爆雷时,票面500万元资金仅能收回35%。

这种混淆源于三个认知盲区:

一是名称简化的误导(如将“商业承兑汇票”简称为“商票”后,与“商业汇票”仅两字之差);

二是对承兑主体的忽视(银行汇票由银行签发兑付,银票由企业签发、银行承兑);

三是对信用层级的误判,正确的理解大致应是银行汇票≈现金,银票≈准现金,商票≈信用债。

银票和商票的异同

银行承兑汇票(银票)与商业承兑汇票(商票)的核心差异在于信用主体。银票以银行信用为基石,由商业银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企业申请时有时会缴纳30%—100%的保证金作为兑付担保。商票依赖企业商业信用,由核心企业或供应链上游直接签发,如某汽车品牌工厂向零部件供应商签发500万元商票。这种差异导致二者市场认可度悬殊:银票凭借银行刚性兑付承诺获得全市场流通性,而商票的接受范围通常局限于供应链生态或特定合作方。

银票和商票的风险维度呈现鲜明对比。银票的兑付违约率长期低于0.1%,仅在极端事件(如银行破产)下可能受损。反观商票,其违约风险与签发企业信用深度绑定。AA+级核心企业商票相对稳健,但中小企业商票违约率达5%—8%,地产行业更曾出现37%的集中拒付(2023年某房企暴雷案例)。风险差异直接反映在融资成本上:当前银票贴现利率为1.8%—3.5%,而AA级商票利率可能升至5%。

银票和商票两类票据在应用场景上形成互补。银票凭借跨行业流通优势,成为陌生交易的首选工具——例如外贸公司向新供应商采购设备时,银票可消除信用疑虑。而商票的核心价值在于供应链协同,核心企业通过签发商票延长付款周期,供应商则借助其信用背书融资。政策层面亦呈差异化支持,银票被纳入央行再贴现工具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商票则通过供应链票据贴现机制可被赋予普惠金融属性,如“某迪商票链”年流转规模超千亿元。需注意的是,银票期限被严格限制在6个月内,而商票最长可延至一年,能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资金周转空间。

企业如何选用银票或汇票?

企业选择开出或接受何种票据,主要需综合考量三大要素。风险容忍度,对信用风险敏感的交易(如大额跨行业支付)首选银票。资金占用成本,若企业现金流紧张,商票的零保证金特性更具吸引力。供应链价值,核心企业签发商票可强化产业链黏性,但需承担信用扩散责任。

在实践中,当交易涉及陌生主体或短期大额支付时,银票的低风险与高流通性不可替代;而在稳定供应链体系内,商票通过释放现金流、降低融资成本,正成为产业协同的新型纽带。企业需根据信用环境、资金约束和战略目标动态配置票据工具,在风险与效率间寻求最优解。

对于需要平衡成本与风险的场景,“商票+银行保贴”的混合模式逐渐普及:银行对优质商票附加贴现担保(如中信银行保贴业务),使供应商获得接近银票的贴现利率,同时核心企业免缴保证金。这种变化正在重塑企业支付生态,成为供应链金融升级的关键抓手。

[作者薛键为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保理福费廷专家组组长,著有《证道: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及保理》一书]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zsclv.com/zsclv/17218.html发布于 2025-08-31 13:00: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中首车旅集团

阅读
分享